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A+瞎妹》課本之外的世界更精彩

開始來還債了,如果不先償債,都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開始寫最近讓我很狂熱的毒哈了(毒藤女與小丑女哈莉)第一篇還債文就是之前承諾要寫的”A+瞎妹” (Booksmart),這部電影於美國2019年上映,讓我驚喜的是導演居然是Olivia Wilde,以導演處女作來說,這部電影算是挺讓人期待Olivia未來的導演生涯,希望他日後可以交出更多以及更加優秀的作品。




個人感覺Olivia把電影的節奏抓的很好,整部電影給我一氣呵成之感,故事元素都是大家預期可見的YA元素,常見的一些青少年形象(書呆子與玩咖)與煩惱(暗戀與希望受到歡迎),不過電影真的很順暢,也都在適當的地方有所轉折。整部電影的故事主要就設在畢業前夕之夜,聚焦在一個晚上,看兩位女主角Amy與Molly如何一口氣跑了三個派對,觀眾也隨著他們這個瘋狂的夜晚,看盡了高中百態。當然笑點的部分就見仁見智了,我一直認為喜劇特別吃電波,有些人覺得好笑,有些人會覺得乾。例如大受好評的"醉後大丈夫",我就並不覺得好笑。所以這部我只能說,以主觀感受來說,我個人是滿享受電影的笑點。


雖然電影元素很常見,但也不完全老套,或許可以這麼描述:過去幾年常見的YA劇角色形象,在這幾年來有逐漸轉移。這部劇中沒有真正的mean girls—經典形象就是個性囂張跋扈的金髮啦啦隊長,或是愛霸凌人的四分衛—經常找高大俊俏的男演員飾演。取而代之的是,有著各式各樣煩惱的常人,而受歡迎的族群也不再是被演成驕傲的菁英或是無腦男女。雖然角色性格為了戲劇效果而誇張化不少,但是對我來說,相較以前常見的YA設定,這幾年來的一些作品,尤其以這部來說,反而比較趨近我的高中回憶,角色也更有親切感。我是說,"沒錯,有些同學是比較皮,嘴巴比較賤,但是本質上大家都還算是十七八歲天真的青少年"。此外我非常想要稱讚的一點是,雖然戲分最重的是兩位女主角,觀眾都是跟隨著兩位女主角到處跑,但是每一個配角都特色鮮明,讓人過目不忘,不會因為戲分少就存在感薄弱。這一點是很多有經驗的導演,有時候都不見得掌握得當的,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覺得Olivia Wilde是非常有導演才華與潛力的,當然編劇也是功不可沒。



他們瘋狂恭維對方的橋段真的超可愛



這部電影的核心關懷基本上就是從"不要只關心課業",一路延伸到"不要輕易給他人貼標籤"。不能確定他人是否有此感受,但是我自己對於劇中"Booksmart"的探討,總是情不自禁的連結到華人或是整個東亞文化。範圍縮小點談論,Amy跟Molly幾乎就是台灣家長或是老師會非常喜歡的小孩與學生吧。我相信大家在學生時代時,總不乏父母或是師長耳提面命地說,學生的本分就是好好念書,不要想著戀愛等等。當Molly為自己考上耶魯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放棄玩樂,終於可以睥睨其他同學時,卻發現他所看不起的魯蛇玩咖,居然一個個也都考上名校,這不禁讓自認犧牲一切努力念書的Molly崩潰說道:「這怎麼可能,你們都不在乎學業!!」。這不可置信的疑問句,換來的是一句嗆聲:「不! 我們是不只在乎學業。」Molly的競爭心態很強烈,認為他人居然可以兩者兼具,自己只做到其一,根本就是失敗者,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魯蛇,她決定拉著自己的好友Amy在畢業前夕跑趴。雖然我認為Molly過強的競爭意識實在有點不健康,但我想彌補心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為了彌補過去沒享受到的,會想要好好放縱。在我國高中求學時期,學校老師總愛說"大學四年玩四年",用現在的痛苦可以換來大學時的放縱來激勵學生考上好大學。但當我長大回想起來,卻覺得這種觀念簡直糟糕至極,在升學壓力下,國高中時期基本上就是逼學生當考試機器,反而在大學時光才是一段可以為了自己而努力學習的時光,是我認為最精華的學習時光,這段時光如果放縱掉,反而是最可惜的。


在不要只關心課業這個核心下,延伸出來的是放下課本後更寬廣的世界。電影藉由Molly跟Amy的跑趴帶入高中眾生像:有錢的邊緣人,想用錢買來友情。另一群同樣非主流的學生,自成團體分享彼此對相同興趣的熱情。校園內受歡迎的玩咖學生,不但不無腦,反而會玩又會唸書。不論是哪類學生,生活在自己小小世界的Molly,對他們或多或少都帶有誤解。例如他認為Gigi總是在使喚Jared,最後卻發現其實Gigi才是整個學校內最了解邊緣人Jared的人,她是Jared唯一的朋友。而那些在廁所惡毒嘲笑Molly的同學們,其實並沒有真的很壞。此外仔細想想,Molly私底下提到這些同學時也非常的刻薄,差別只是在於這些人嘲諷Molly時不小心被Molly聽到了罷了。但這些學生也不是真正討厭Molly,只是彼此沒有機會更了解對方。當Molly出現在派對上時,這些同學還是很熱情歡迎Molly,覺得終於有機會可以一起玩了。當Molly終於不再只關心課業後,才終於放下有色眼鏡,意識到自己並不真的比其他人更優秀。另一個自省的點則是跟好友Amy的摩擦。電影中我其實更愛Amy,Molly真的有點太控制狂了,尤其是當Molly說出兩人間的暗號"馬拉拉"時,她認為Amy有必要要陪自己撩落去,但是當Amy也喊出馬拉拉,她卻不願意捨命陪君子,讓我覺得Molly這部分真的太過自我跟自私,很不夠義氣啊! 雖然電影讓Molly向Amy對自己控制狂的部分道歉,不過我覺得相較於Molly轉換對同儕偏見的部分,這部份自省的描寫就比較淺了。


這趟瘋狂旅行,有收穫的不只Molly,害羞的Amy也算是大有突破,成功地在畢業前夕跟正妹Hope搭上線了。我一開始對於Amy的拉拉線,看得有點懵。想說怎麼嗆到一半就變成打得火熱了,相較之下Molly跟Jared就鋪陳比較多,所以Amy&Hope這部分只好靠自行腦內補充來完整劇情了。Hope一開始對Amy真的很不友善,不過仔細想想Hope其實一直都滿注意Amy的吧?上課時她還問Amy是不是要到老師的電話,雖然她一臉不屑,但是這也表示她在Amy進教室後就一直注意她吧。而當Amy跟Hope在浴室吵架時,Amy嗆Hope時說了句"You are just a basic HOT girl.",可見Amy內心是認為Hope很hot的。


用厭惡來掩飾內心的情意或許是個說得通的解釋。怪咖妹Gigi很精確地分析出Molly對Nick的情感,表面不屑,但其實偷偷暗戀人家,說這是"用表現出厭惡來掩飾內心深刻的渴望"。Molly會有這種心態不奇怪,因為她認為Nick就是喜歡所謂漂亮但膚淺的女生 (但電影看到後面會發現其實Nick喜歡的女孩根本不是這樣),而她自知自己的外貌跟主流的性感與美麗搭不上邊,Nick永遠不會喜歡自己,所以乾脆表現出對Nick的貶低與敵意。我猜想這類心態,可能也出現在Amy與Hope身上。Amy可能覺得Hope就是屬於那種叛逆的Hot Girl,跟自己不同世界,所以內心覺得他很正,但是卻不會多想。Hope可能早就在注意Amy了,但可能認為Amy就是那種不會跟自己這類比較不愛念書的學生混在一起的乖寶寶,所以特別愛針對Amy是乖寶寶模範生這點去攻擊她。Hope在電影開頭看到Amy要到老師電話時,她的態度超不屑,對比後面Hope給Amy自己的電話。讓我忍不住猜測,可能開頭時Hope是希望Amy可以跟自己要電話的,出於嫉妒所以才酸溜溜的。當兩人接吻後,Hope對Amy的態度真的轉好很多很多。Amy不但進錯洞,還吐在Hope身上,根本是超級糟糕的親熱經驗吧,Hope在崩潰之於,雖然一度趕走Amy,但事後還是跑到Amy家給了Amy自己的電話,而不是將Amy列為拒絕往來戶。這部分除了電影真的是給觀眾美好幻想之外,就是Hope八成真的很早就在注意Amy (電影裡有說Amy很早就在學校出櫃了),然後真的覺得Amy很可愛吧!! (畢竟是超可愛的Kaitlyn Dever飾演的嘛!)




或許因為導演是女性,所以電影中也帶入了一些跟女性比較相關的性別議題。除了Molly跟Amy崇拜的對象不外乎是各領域的傑出且支持女權的女性 (例如大法官Ruth Bader Ginsburg),電影的情節中也不時適當的穿插相關議題。例如帶有性羞辱的外號,當事者心碎地說道:我沒想到女孩們也會用這種不雅的外號叫我。還有我最喜歡的迷幻場景:Molly跟Amy變成芭比娃娃。劇中用誇張的方式表達出芭比身材的不符合現實,同時也是在批判社會上對於女性外貌的嚴苛要求。但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在於,電影沒有只呈現一個面向,只進行批判而已。她同時也藉由Amy之口來表達出,愛美之心理所當然。我自己感覺電影的表述是溫和的,我們要拒絕社會上對女性過度嚴苛的外貌標準,但這不表示愛美是罪無可恕的事情。最後電影甚至也大方談論女性自慰的等話題,雖然喜劇常常都是牽扯到性的,但比較少是純粹談論女性性經驗的。


雖然電影不能夠說是多有深度,因為這部電影的題材終究是比較小的,侷限在兩個高中女生的日常生活,甚至整個故事時間軸大概也只是一天內發生的事情而已。但這部已經算是言之有物的喜劇了,該有的轉折都有,剪接跟節奏也都很流暢,演員的表現可圈可點。我個人很喜歡Amy在泳池游泳那段,畫面跟音樂搭配起來非常舒服,而Amy跟Molly吵架那段則是演員演技力的展現,劇中故然有趣的台詞很多,但是吵架這段卻不是單靠台詞來向觀眾呈現出角色的憤怒。我挺喜歡這種做法的,雖然我不確定導演的用意,不過看喜劇是想要放鬆的,尖銳的言詞可能會令人不快,所以當呈現兩人分歧以及擔任劇情轉折的部分過了之後,剩下來應該只是單純飄罵的部分就被直接消音了。但消音後的張力表現就少了聲音語言這部份,而必須靠演員的表情與肢體語言撐起了,是很吃演員演技的。我個人感覺這種手法可能不是大好就是大壞,所幸兩位演員表現極佳,這幕在抽掉聲音後反而可以讓我更沉浸在當下的氣氛中,去感受到角色的情緒,如果這時有台詞的話,我搞不好反而會因為關注在台詞上而分心,然後覺得某某角色講話真的太傷人了,從而降低對角色的好感,所以我覺得這段導演的處理手法真的是挺好的。最後重要性不亞於前者的是,從這部電影可以看出來,不論是編劇還是導演,應該都是滿有想法的人,而正是這點使這部電影不僅僅只是搞笑而已,還能言之有物。我不能保證所有人都喜歡,但我個人是度過了一個美好的電影夜。而考量到處女作就交出一份結構完整,演出流暢,整體水準不錯的小品佳作出來,我衷心祝福Olivia Wilde的導演路可以越走越順暢,也期待她將來會帶給我們甚麼新作品。


 電影之外: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講點個人真實經驗,當作是電影的延伸。我在台灣唸碩士時當過三個學期的TA,時間雖然短,但遇過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大學生。其中有一位學生曾表述自己上大學後感到很痛苦,因為覺得自己考試都考不好,而自我價值感低落。但其實她的成績並不差,至少在我當TA的那門課上,她成績落在全班中上的位置,在Email深談後才知道,她在高中時期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但是上了大學後,不要說前三名了,都跌出十名之外了,對她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她痛苦到想要自殺 (在我當TA那段時間她都活得好好的,後來也有去就醫。) 這個學生帶給我很大的震撼,曾經我很糟糕又幼稚的以為,那些為了考試不如意就自殺的學生,是不是太玻璃心了。但是跟那個學生接觸後,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他們並不是玻璃心,而是在沒必要承擔這麼多壓力的事物上,他們承擔了超過正常人的壓力了。而他們會崩潰的原因在於,他們把對自我的價值全部建立在學業上。一般人可能考試考不好,就是難過一下子,擔心被父母責備而已。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這是他們自我價值的全部,這類型的學生,其實成績反而都沒有特別差。

經過這個事件後,我也開始特別反感那種"課業是唯一的"的價值觀,因為這真的會害死人的。如果有些人真的天資特別聰穎,一路上都是第一名也就算了,但是隨著考試層層篩選,國中到大學,同儕的資質也都越來越接近了,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了,總有可能有一天跌落前五名,這時候一些把自我價值跟認同跟念書畫上等號的人,可能就會面臨到認同危機,開始自我價值感低落,認為自己是沒用的人,是個廢物,幹嘛活在世界上。我講這些,不是要說成績不重要,成績當然還是很重要,而是這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我們在乎成績是出自於自我要求,而不是因為成績可以定義我們。同樣的道理,成績也可以代換成各種其他的東西,例如工作能力,是不是好媽媽,賺多少錢等等。每個人都是有很多面向的,你的價值也不會僅限於某個面向而已。不用硬要跟別人比較,不然是永遠比不完的,相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會活得更開心一點。

2 則留言:

  1. 對不起,剛剛有錯字,就刪了留言,因為不能編輯。
    我覺得Scientia的影評寫得很棒,為整部電影做了整體的敘述介紹,也連結電影到它的文化脈絡(性別議題),對角色表現(配角很立體)、電影呈現方式(兩人吵架)、電影節奏都有分析,我覺得很厲害~~~
    我個人超級喜歡booksmart的,喜歡的點太多了,以下條列式快速講完:
    1. 她們互相誇張稱讚那一段、Amy爸媽誤會Amy跟Molly關係、為了讓jared聽不懂特別說中文,都很好笑。
    2. Amy不叫Annabelle triple A,還在Molly叫Annabelle triple A的時候,糾正她。我們常常下意識覺得被排擠的是好人,但是Molly在這邊的行為很judgmental。我喜歡Amy called her out。
    3. Annabelle後面那段跟Molly說,關於她enjoy sex,她不覺得這是什麼需要羞恥的事,但沒想到女生也會這麼說。很好的說明了不是只有男生會做這種壓迫女性的slut-shaming,很多女生也不知不覺的成為幫兇。我們可以常常檢視自己是不是做出這些事,而不是因為是女生,就覺得自己一定不可能是sexist。
    4. 喜歡Amy跟Molly是單純朋友關係,終於有部片秀出同性戀女孩可以跟其他女生是單純的好朋友關係。
    5. Amy可愛人好又聰明。連戲劇社的都說「你的角色是可愛的新農夫」。她還很認真的問所以我的角色現在搬過來之後還務農嗎XDDDDD
    不過美國有影評提到了,Molly發現自己必須辛苦四年而別人玩四年還是都上名校,有可能是因為家庭背景的差距。我想這可能是美國跟台灣的一個文化差距,台灣基本上只要你考試分數相近,就有很大機率可以進同一所學校。美國有各式各樣的額外加分,例如說會樂器、會拉丁文、會擊劍、會射箭、在地方組織實習過。哈佛校長就曾經為他們優先錄取校友小孩辯護說這是為了營造哈佛的社群,所以其他人都玩+進名校也許代表了家境對升學的影響?之前有個表格也列出美國許多家名校都有來自超過15%的學生來自top 1% income的家庭。(source: https://thetech.com/2020/02/20/legacy-privilege)
    Hope一開始問Amy她是不是要到老師電話之後,我就開始覺得「hmmm感覺有戲」我覺得Hope應該注意Amy很久,要不然在其他人都完全沒注意這段的狀況,加上Hope走一個一直看書、molly問她話,她說不想參與、party一個人躲在廁所抽菸的路線,居然不但注意到Amy跟老師要電話,還特別跟Amy搭話。在廁所也是,她大可不必理Amy,但是她問她怎麼了,還不停接續話題。Amy說hope根本不了解她,hope說”pretty sure I do”。我自行腦補是因為hope一直偷偷觀察Amy。當然我的迷妹濾鏡很厚,所以可能完全不是這樣XDDDD我覺得hope一方面覺得amy不會喜歡自己,所以對她有點差勁,第二方面是也在tease amy吧。另外,找錯洞這種事現實真的會發生嗎?XDDD
    Kaitlyn Dever實在是太可愛了,為了她特別去看unbelievable。她的其他幾部電影也各式沈重,我很coward的只看了喜劇片laggies跟Last Man Standing。希望她在covid結束後,可以多拍片~~~
    期待更多女性導演,我覺得說的內容跟方式真的都有差~~~
    想看Scientia的毒哈分析~~~一直知道這對,但是不知道要怎麼入門。不敲碗,耐心等待~

    回覆刪除
    回覆
    1. 確實有很大的可能是Molly家庭背景不如其他同學,所以他需要更加努力。而且電影中也稍稍有帶到Molly家,豪華度明顯跟其他學生有差異,至少開趴體的三位同學,家境應該都挺好的,那個房子真的比Molly家漂亮非常多,還有一個有遊艇+送同學Ipad,真是驚人的富裕。

      台灣可能沒有像美國那樣誇張,但是在台灣(其實任何地方都是啦),家庭背景對於升學的影響也還是挺大的,之前有看過報導,台大學生源自台北市大安區的比例是最高的。所以教育資源的分配一直是個被大眾重視的問題,不論每個人的立場如何,但我想至少要認知到自己擁有他人沒有的優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最後~
      我毒哈主要就是想分享Harley Quinn這部動畫而已喔,如果你是想要知道漫畫的部分,那不好意思,可能要讓你失望了。

      刪除

方便的話,留言時請選擇“名稱/網址”那欄位,留下您的“網路暱稱”(網址可空白)好讓我記得您這位同好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