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我與我的冠軍女兒》觀後感

《我與我的冠軍女兒》是一部包含性別議題的電影,但我不會將之歸於女性電影,基本上我覺得這部電影是滿男性視角的。這部電影也包含女權,但算不算女權電影恐怕見仁見智,電影其實也含有許多父權成分(父權不等於男性),但這不代表我覺得這部電影不好,事實上我覺得這是一部良心之作,可以帶給觀眾許多反思。只是站在台灣相對開放平等的性別思想看來,這部電影談論的觀念有些許陳舊了,一些沙文主義的影子仍在。但若站在印度的社會背景來看,這部電影是跨出了很大一步。我個人認為它是父權與女權並存的,尤其是這部電影最後書寫結局時的用心,讓它不是一部單純歌頌父權之作,而是在印度牢不可破的父權之下,努力踏出女權的步伐,為兩性平權而努力。






電影男主角瑪哈維亞是名優秀的摔跤選手,拿下印度全國冠軍,卻無緣奧運金牌,這個遺憾讓他耿耿於懷,於是將希望放在兒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替自己圓夢。但天不從人願的是,瑪哈維亞一口氣連生了四個女兒,每生一次女兒他的失望就加深了一次,覺得自己的願望永無實現的一日。直到某天他的大女兒吉塔與二女兒芭碧塔,因為受到兩位男孩取笑,而與對方打架,結果非但沒吃虧,還把男孩們打到滿地找牙,讓瑪哈維亞發現女兒擁有摔的天賦。原來苦於無男嗣繼承衣缽的瑪哈維亞,瞬間突破傳統思想的限制,想通了"金牌就是金牌,男生得跟女生得一樣"。更令他驚喜的是,上天可給了他不只一位,而是兩個天分極佳的孩子。電影在上述的劇情部分帶出很多重男輕女的生活現況,甚至有些部分身為華人也是相當心有戚戚焉,例如努力求生兒子,街訪鄰居廟宇都一堆荒謬的生男偏方。電影這部分表現地很逗趣,我在電影院觀賞電影時不少觀眾都笑出來,不過想到現實生活中,妻子承受生男壓力的痛苦,我倒是對劇中的妻子寄予無限的同情。


既然電影中的父親願意打傳統思維,又呈現出印度重男輕女的情況,為什麼我覺得這部電影其實討論了不少父權呢?原因在於這部電影中父親的形象。瑪哈維亞在劇中是個不苟言笑,非常權威的父親,他甚至不管孩子的意願,為了一己之私擅自決定孩子的未來。即使孩子在訓練的過程中感動痛苦,認為父親是個鐵血獨裁者,或是妻子的反對與替孩子說情,都不能撼動瑪哈維亞為了實現自己願望,而專斷獨行地安排女兒的人生,是相當沙文主義的。可以看見,瑪哈維亞就是絕對的一家之主,他的意念高過一切,妻兒都無從置喙。我是無法認同這種教育方式啦,主角一開始的動機其實滿自私的,而且看電影時總覺得主角對金牌的執念好深。


女兒痛恨父親如此"虐待"自己,除了嚴苛的肉體訓練之外,為了方便鍛鍊,兩位女兒也必須某種程度上地拋棄世俗的女性外觀,他們不再穿著印度女性的服裝,而是男性的衣服,頭髮也剃的很短。衣服的部分,我覺得很有意思,台灣雖然服裝也有男女之分,但似乎沒有像印度這麼壁野分明,甚至可說是女性衣著非常保守。電影村中的女性幾乎都包緊緊地,不會露出小腿,所以女兒們穿上短褲時覺得很害羞彆扭,甚至有村民批評她們真是不知廉恥。吉塔與芭碧塔外型的轉換,無疑也是打破性別的框架,但這也招致他們承受很多嘲笑,內心感到委屈,為什麼自己不能夠跟其他女孩一樣呢?


電影精彩的就是,他提供了許多不同面向,讓觀眾可以去思考。當妻子在抱怨瑪哈維亞這樣對待女兒,女兒以後嫁不出去怎麼辦時,瑪哈維亞回答:「以後我的女兒不需要被男人挑選,而是他們挑選男人。」即使爸爸如此權威,一開始訓練女兒也是私心,但反而是愛女心切的母親更受限於傳統的性別框架,認為女兒還是該有女兒的樣子,以後嫁個好人家才是正途。另外當姊妹倆向朋友訴委屈,沒想到朋友反而羨慕姊妹倆有這樣的父親,不然像她自己,最終的下場只能是無奈地接受婚姻安排,14歲嫁給一個不相識(可能年長自己極多)的男子,成為生兒育女的工具,在朋友看來瑪哈維亞才是真正為女兒著想的父親。而電影中也安排許多橋段來顯示這種女性無奈的宿命,例如姊妹倆參加村里的婚禮,賓客們在婚禮上歡欣歌舞,唯有新娘悶悶不樂,形成一股強烈的對比。還有不准因比賽而請假兩個月,但是卻允許因結婚而請長假。以及吉塔跟第一次跟男選手對戰時,周邊成年男性觀眾不斷說出各種汙言穢語,意淫這個不滿十五歲的小女生。這些都顯示出印度童婚與女性被剝削的嚴重性。從電影的呈現可以發現,女兒就是時間到就該被出清的物品,而兒子是繼承家業者。所以即使瑪哈維亞是一個如此權威的父親,但是把女兒當成跟兒子一樣並無二致的對待,多少是很大的進步了。另外也顯示出,在愈是女權落後的地方,女性想要出人頭地,就愈需要男性的幫助,連女權的發展也多少要仰賴男性,畢竟男性才握有大部分的權力與資源。這點令人難受,卻也是莫可奈何的社會現實。女性真正可以自立自強,或是說兩性是平等互助,還是要在比較性別平等的社會才能實現。


而電影中有無對沙文主義進行批判,我認為是有的,只是印度仍是父權極強的國家,所以批評算是點到為止。例如女兒受到父親魔鬼訓練時搭配的歌詞就有控訴父親太過狠心,只是電影後面翻轉成唯有這樣女兒才有出頭天。此外電影中不時傳遞出"爸爸的話永遠是對的"的觀念,當吉塔離家到國家隊受訓,接觸到新知後,不免跟父親的舊觀念有所衝突。劇中安排女兒跟父親摔角,吉塔戰勝父親,看得出來電影有要傳遞出世代衝突,上一代會漸漸凋零,被下一代取代。不過電影最後還是爸爸的戰術有效,新世代依舊比不上老一輩,女兒最後還是回歸爸爸的教誨才能走上奪冠之路,這些都削弱了批判的力道,當然你也能說凡事都有兩面,但我觀影時一直希望電影可以更犀利點,更激進些,或是在後半段淡化父親的干預。結果這部電影批判沙文主義與對女性意識抬頭的呈現,比25年前的美國電影《末路狂花》《油炸綠番茄》還保守。我想印度社會可能還沒有走到可以批判某些議題的程度,太過尖銳可能會適得其反吧,這種力道與溫和手法可能才是對推展印度女權最有利的。



但是電影沒有因此全盤否認女性的自我價值,讓女性成為只能依附男人的附庸,雖然當摔選手一開始是被父親所迫,但最後若不是女兒自己也甘願選擇這條路,最後也不會成為冠軍。而一路上比賽都必須靠父親場外指揮的吉塔,在最後冠軍之戰時,劇情刻意讓父親缺席,顯示出女性即使需要男性的扶持,最後還是能靠著自我的努力而成就自己。那句爸爸不是永遠能救你,也是間接表達,女性若想打破性別壓迫,最核心的關鍵並非依賴男性救援,還是要自立自強才是王道。當吉塔終於拿下冠軍,將獎牌交給父親,瑪哈維亞卻將獎牌還給女兒,亦表達了瑪哈維亞已經不需要這個獎牌了,這一切的榮耀都是屬於女兒的,瑪哈維亞從一路引導女兒的領導角色,最後成為客體,女兒轉為主體。還有刻意在最後以小女孩之口喊出印度勝利,營造女性也能是國家未來希望的意象。私以為《我與我的冠軍女兒》是因為印度的社會背景與風俗民情,所以不能太強烈批判沙文主義,但是它有意識到不要將電影淪為表面上說提升女權,呈現方式卻完全剝奪女性自主的偽善之作。



個人覺得電影不脫父權影子,更精確的說,電影展現出目前印度女權發展是在父權的控制之下。但考量到時空背景,能有這種思想已經算不錯了,這句話雖然令人有點哀傷,這世界上居然還有許多女性是這種處境,而我們還在讚揚古早的女權觀念,不過至少也是個起頭,這類電影的出現至少顯示了有改變的希望。電影也盡量使之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即使有些爸爸永遠是對的嫌疑,但也不至於變相偷渡"在家從父"這種迂腐思想,如同我首段所言它是父權與女權並存的。或許以今日眼光來看仍有沙文氣息在,但倒是比一些假掰的美劇好多了,例如美劇Glee很愛在劇中宣揚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像是一邊宣導不要濫交,卻在劇中安排男角為了跟有男友的啦啦隊長上床而故意灌醉女方,因為女方沒有完全喪失意識,仍屬合意範疇,故劇情焦點擺在批判女方劈腿上,卻將男方這種近乎是性侵的不道德心態與行為輕輕放下,甚至是大力洗白。編劇這種轉彎的技巧,觀眾稍不留神就落入陷阱中,而無法察覺Glee推廣的價值觀乍看有理,實則有嚴重的價值觀偏差。相較之下《我與我的冠軍女兒》則很努力避免這種陷入這種價值觀偏差中,且在父權文化之中,努力傳達提升印度女權的觀念,電影表示出"對! 女性在這個社會裡一開始必須依靠男性的幫助才能翻身,但是最終她們還是可以自立自強,實踐自我價值。受到男性幫助不等於她們只依附在男人之下" Glee讓我覺得惺惺作態,後者現實但是有良心。因此我覺得《我與我的冠軍女兒》是部誠意佳作。


總而言之,我覺得製作方是很聰明的,他們小心翼翼地帶出女權的議題,並且批判印度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另一方面也藉由瑪哈維亞這個角色,利用他對女兒的提攜與訓練,讓男性不會盡是負面形象,而是有著光輝的一面,不全然是壓迫者,也能夠是幫助者。這種演法應該比較能受到大眾的接受吧,起碼印度的男性不會覺得顏面盡失而拒看,票房還是很重要的XD 重點是它沒有因此淪為宣揚八股性別觀念的爛片。不過我們可以稍微跳脫出印度社會的處境來看待這部電影,有些人或許會覺得以瑪哈維亞的例子來說,父權明明也是有很多優點的,甚至還可以是女權的助力,為什麼現代人提到性平觀念時還是喜歡批評父權呢?我覺得這就有點像是當代人為何批判專制制度一樣,專制制度也有許多優點,例如建設速度要比民主國家人多嘴雜有效率多了。甚至如果由上位者慢慢推行改革,慢慢轉型走向民主,可以避免革命造成大量人民流血犧牲。但是專制的缺點在於,一但是個暴君執政人民將無任何保障,民主的優點是保障人民即使愈到爛執政者,人身自由也有一定的保障。


吉塔與芭碧塔是因為遇到一個好父親,才能翻轉命運。電影花了不少精力瑪哈維亞慈父的一面,他深愛他的女兒,好幾次即使氣瘋了,也不忍心打女兒(倒是打姪兒很下得了手,替姪兒QQ),白天嚴酷地磨練女兒,晚上卻是心疼地按摩女兒的雙腳,也想過要是真的不成,一年之後就放棄,還女兒自由。被女兒打倒後父親尊嚴喪失,瑪哈維亞氣到不想跟女兒講話,但是女兒離家時,他卻是依依不捨地目送女兒離開。當女兒要被逐出國家隊時,瑪哈維亞紅著眼眶替女兒求情,電影中他一直都滿心高氣傲的,但是為了女兒卻可以如此低聲下氣。他也是劇中最相信女兒能力的人,對女兒有無比的信心。嚴厲之外,電影中滿滿是感人的慈父情。但如果吉塔與芭碧塔遇到的是糟糕的父親,在父權社會下,他們也只是會被犧牲而已,而且因整體社會結構之故,她們也沒有任何保障,命運完全掌握在父親/丈夫身上。更別提他們一開始會遇到種種困境,就是父權社會下女性只是男人的附屬品。只有讓女性不再"只能"依附男性,才是真正對女性的保障。
注意我強調只能,因為我不認為女權等於一定要拒絕男性的幫助,這太極端了,兩性應該要互助,不是受助就等於是弱者。但我反對女性沒有選擇只能完全依賴男性,生活的好壞完全依照對方的臉色。我覺得有選擇權,不論對男女都是相當重要的。但是當權力與資源都集中在單一性別手上時,另一個性別要有選擇權就非常困難了,也容易沒有保障。


另一個可以思考的則是,假如今天吉塔與芭碧塔是男性呢?瑪哈維亞這樣強迫兒子繼承己志,觀眾還會覺得勵志感動嗎?還是會覺得兒子很可憐,很身不由己呢?我們也不能忽略了傳統觀念給男性帶來的壓迫,兒子往往必須承受很多家族期待與社會壓力。《我與我的冠軍女兒》的女性意識其實很古早,其實電影給我的感覺有點從一個框架跳到另一個框架去的感覺。不過平權的思想觀念與權利的爭取總是循序漸進的,達到某個程度之後,才會去更深思其他問題。例如電影中顯示出女性不比男性弱,女孩也可以像男孩一樣厲害,女性要出頭就要跟男人一樣強,甚至更強。基本上我覺得還是滿陽剛的觀念啦,當女孩可以跟男孩一樣陽剛時,往往接下來就會思考,男性是否也可以陰柔,進而不再將陰柔視為負面特質。電影中堂哥的角色老是負責煮飯,其實也算是有稍微要翻轉一下傳統性別分工,不過不太強烈就是了。


最後來提一下電影中其他我喜歡與不喜歡的地方,喜歡之處有主題曲超燃,每次主題曲出現總有一種讓人熱血沸騰之感。摔
的部分,以我這個業餘觀眾來看,也是很刺激扎實,明明早就猜到會贏,可是還是隨著比賽的進程而心跳加速,覺得自己好像是在看比賽直播一樣,吉塔勝利時都想跟角色一起大吼慶祝。吉塔與芭碧塔不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演員都挑地很好,尤其是小吉塔跟大吉塔都超帥氣,每次看吉塔上場比賽,都覺得帥氣逼人很有魅力。而飾演瑪哈維亞的阿米爾·罕演技更是非常出色,上一次看他的電影是《三個傻瓜》,跟這次嚴父的形象差非常多。阿米爾·罕把那種外表嚴厲內心慈愛的父親形象演得入木三分。除了性別問題之外,電影也稍微帶出了印度的貧富差距,吉塔到國家隊後,跟家鄉的場景簡直是兩個世界了。某方面來說摔跤成為姊妹翻轉命運的唯一出路,除了性別之外,也是因為家窮,如果家裡有錢出路就不會這麼受限了。


不喜歡的部分則有電影人物實在是有些太過於善惡二分了,國家隊的教練形象很黑,或許電影想帶出印度體壇的黑暗面,就像台灣各種體育"邪會"的黑幕一樣。不過前面也還只是不及格的教練而已,後面則是連人品都有問題了,小心眼到了極致。還有最後冠軍戰的對手,是一個囂張跋扈,又浮誇的反派形象,雖然很有戲劇張力,但就會讓我感覺角色未免也太樣板了些。而且我認真覺得根本沒必要把最後的對手寫的這麼沒格調,顯得為黑而黑,讓我有點不舒服。這種塑造對手的方式有點讓我聯想到葉問二的西方拳王,也是一整個扁平化的反派,個人真的滿討厭這種樣板風格。


我與我的冠軍女兒》是部好電影,好看到讓我去二刷了,而兩次觀影其實給我的感受有所不同,第一次其實專注電影中父權的部分,覺得男主角根本是在強迫轉嫁自己的願望到小孩身上,而且因為父親的行為讓兩個女兒在學校還被霸凌。之後女兒被同學開示後想通了,轉而認同父親安排的道路,感覺更是狗血,很有洗白父親與沙文主義洗腦的嫌疑,雖然覺得電影好看,卻不太感動。但是第二次看,則比較關注到時空背景,以現實層面來說,雖然我還是無法認同這種權威教育,但在那種環境下,或許真的只有這種方式可以讓女兒可以有較好的未來,與其說是沙文主義洗腦,不如說是女兒體會到社會的無奈,貧窮女性只能依靠這種方式翻身,也是反映出現實的悲戚啊~(不過這個翻轉真的是滿取巧的就是了)。 再來就是第二次看電影時,也體察到了劇中父愛的呈現,爸爸一開始真的基於是欠罵的自私心態,不過到後面爸爸在老家也開始訓練其他女孩了,或許是因為自己有女兒,所以更能推己及人,到後來應該是真心想要激發其他女孩吧。最後則是注意到結局父親的缺席,讓電影不只是父權,也是在講女權,並沒有因此剝奪了女性的自主性,而電影也不斷強調,吉塔與芭碧塔鼓舞了多少女孩,他們不單是為自己而戰,也是為所有的印度女孩而戰。我必須說,我會給予好評價,很大一部分在於結局寫的好,如果結局還是父親場外指揮,金牌被爸爸收走,今天這篇心得就不是褒揚居多,而是痛罵了 (應該說根本連寫都不會寫心得了XD)


滿推薦大家都去看看這部電影,而且我想以電影的敘事方式,應該是不分性別,男女觀眾都會滿享受的。而且節奏很緊湊,完全不覺得有2.5小時這麼長,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4 則留言:

  1. 昨天終於去看了 主題曲真的好熱血!

    其實以印度的社會來說 主角的觀念和想法已經算是很先進了
    更何況真人真事改編 所以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
    所以我在看的時候倒是很有被劇情拉著走
    感謝大大分析的那麼好 讓人多思考了很多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主題曲真的很熱血!!! 確實考量到是真人真事,他們小時候可能也將近20年前的事了,還有印度現在的社會情況,這部電影的確有它的正面意義在,這也是我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不過畢竟台灣現在不太讚揚這種父母權威的教育方式, 還有性平觀念已經漸漸往其他方面討論了,所以我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有點文化衝擊XDD

      刪除
  2. 真的,看完這篇文章,覺得自己可能需要二刷??XD
    因為之前第一刷之後,真的很不舒服欸...
    自己的金牌夢在小孩沒出生前,就決定要讓他們繼承衣缽? 那種父母期待小孩傳承的心理是不難了解,但他的手段不是用引導興趣,而是用強迫的方式 (在片中剪掉姊妹頭髮的那一刻,真是令我氣瘋了),為了訓練完全沒有校園及社交生活,只有爸爸跟姊妹,感覺也很病態 (當然很多選手也是犧牲許多日常,但那應該回歸尊重當事人的選擇) 還有姐姐享受自由之後,反叛爸爸那邊的衝突也有點那個....每個青春期小孩也會這樣啊只是姊妹成長一直太乖順了(應該也是無力反抗辣),那刻我也有覺得隱隱約約孝順的枷鎖阿
    只是的確如版主所說,到後頭如果不是女主自己的堅持,也不可能拿到冠軍
    片尾爸爸的缺席也真的很棒,看到獎牌獻給爸爸我翻了白眼,但幸好他歸還了。(做完女性觀眾好嚴格阿)

    回覆刪除
    回覆
    1. 姊姊會變那麼叛逆,多少還是因為小時候太壓抑了吧,犧牲了很多東西,心裡還是有些不平衡的,不是單純妹妹定力比較高,裡面姊姊有抱怨過真正的訓練也可以有休閒,代表他很渴望有其他社交生活,其實我是挺同情姊姊的。
      我覺得看完會覺得不舒服是滿正常的情緒,畢竟在我們現在的觀念上,已經不推崇這種父母權威與壓迫小孩的教育方式了,但每個人感覺不同,不排除你二刷後更生氣的可能?(喂!) 不過這是真人真事,十幾年二十年前的印度鄉村,主角一家又算是滿窮的樣子,只能無奈說他們真的沒有多少選擇,窮人想要翻身,可行的路還是很少的,所以我後來是無奈感大於生氣感。

      刪除

方便的話,留言時請選擇“名稱/網址”那欄位,留下您的“網路暱稱”(網址可空白)好讓我記得您這位同好大大!!